作者:英伦投资客(ID: BuyLondon)
点点租已获授权
上周中美高层对话上中方翻译官张京的精彩表现,想必大家最近都刷到了。
但大家可能不了解的是,其实中国外交天团绝大部分都有英国留学背景。
除了大出风头的张京,还有杨洁篪、王光亚、沙祖康、龙永图等大佬,他们都有在英求学和生活的经历。
另外还有张京的前辈,张璐、吕斐等翻译大神,也曾在英国进修过。
通过查阅资料,我们发现中国外交部在留学交流上和英国合作的最多,和美国那边基本没有太多交流。
接下来我们就来一个个看,中国的外交精英,都在哪些英国学校就读过?
外交天团中,他们都曾赴英留学…
张京-英国伦敦读硕
首先当然要先说张京。
3月18日,中国外交政策高级代表杨洁篪在阿拉斯加安克雷奇发表了开场白,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张京因其翻译流畅而受到称赞。
国内网友对这位翻译大神的热情赞美,还引发了众多外媒的关注。
在媒体的报道中,执着、专注这两个词是对张京的形容,这种执着也使得她将“提升英语”近乎变成了自己思维的条件反射。
据资料记载,高二结束时张京曾拿到一笔奖学金,当时她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念头就是“拿这笔钱去英国游学10天,锻炼英语”。
据张京高中班主任讲述,当时张京完全有能力以综合成绩考入北大清华,但因为立志要做外交官,张京选择了外交学院。
2003年,张京从杭州外国语学校毕业,保送到外交学院英语专业。
2007年,张京从外交学院毕业后被外交部录用
2008年,张京作为国家公派留学生到英国伦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硕士学习。
虽然网上没有曝光张京入读的学校,但网友普遍猜测张京读的是威斯敏斯特大学。
在张京早年的社交媒体相册中,大部分都是她在全球旅行的照片,有英国伦敦、德国斯图加特、瑞士日内瓦,沙特、南非、荷兰、梵蒂冈……也正是这样丰富的游历,让她对全球化趋势下的中国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。
张璐-威斯敏斯特大学
张璐,外交部翻译司西葡语处处长,出生于山东济南,本科在外交学院国际法专业就读,之后在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修读外交学专业。
在翻译专业上,张璐比张京出名的更早。
2010年温总理答记者问时,张璐把温总理即兴引用的屈原《离骚》诗句“亦余心之所善兮,虽九死其犹未悔”译出了神髓。
当时张璐译为: ‘For the ideal that I hold dear to my heart, I’d not regret a thousand times to die’,被业界称赞翻出了“信、达、雅”。
此后,总理中外记者会上首席翻译的位置,10次都有张璐的身影。
让我们来具体欣赏几段张璐的翻译:
1.华山再高,顶有过路。
张璐译文:No matter how high the mountain is, one can always ascend to its top.
译文直译:无论山有多高,我们都能登到顶峰。
2.亦余心之所善兮,虽九死其尤未悔。
张璐译文:For the ideal that I hold dear to my heart, I’d not regret a thousand times to die.
译文直译:我遵从我内心的想法,即使要死千万次我也不会后悔。
3.人或加讪,心无疵兮。
张璐译文:My conscience stays untainted in spite of rumours and slanders from the outside.
译文直译:我的良知纯洁没有污点,不管外界的流言飞语和造谣中伤。
4.兄弟虽有小忿,不废懿亲。
张璐译文:Differences between brothers can not sever their bloodties.
译文直译:兄弟之间的分歧,是无法割断他们的血脉亲情的。
谈到学习方法,据媒体报道,张璐并不会特意学习英语语法,而是在“背诵学习过程中,自然习得英语的语感和语法规律”。
值得一提的是,张京和张璐曾经求学的威斯敏斯特大学,正是英国笔译和口译协会(Institute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)的荣誉成员和英国三大高翻学院之一。
其笔译及口译专业(MA in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)一直被誉为欧洲翻译家和外交官的摇篮。
该专业是欧盟同声传译学位机构(EMCI)在英国唯一指定人才培养基地,曾与中国外交院合作训练中国外交方向口译员,新华社如今都会每年输送人员至该校接受培训与教育。
吕斐-威斯敏斯特大学
吕斐,外交部翻译室英文处三秘,经常陪同王毅部长参与重要经济类峰会,同样有求学威斯敏斯特大学的经历。
和张璐的求学路径相似,吕斐同属外交学院本科毕业,后在威斯敏斯特大学获得硕士学位,并担任过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访问学者。
吕斐曾承担国家领导人出访、外国领导人来访主翻,国际会议同传,重要外交稿件的翻译。
杨洁篪-伦敦政治经济学院(LSE)
上面的视频中我们看到,当时坐在张京旁边的杨洁篪自己都说:It s a test for the interpreter.(这是对我们翻译的一个考验。)
其实纵观整场会谈,真正出彩的大牛还是领导谈判的王毅和杨洁篪,毕竟临场应变比第二步“翻译”关更见功力。
作为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,杨洁篪也有一段留英经历,而且这段经历比张京们更久。
1972年、1973年两年,外交部选拔了一部分人送去英国学习。其中杨洁篪被选中,曾先后就读于英国伊林学院、巴斯大学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。
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国际关系专业学习两年后,1975年6月,杨洁篪从伦敦回国进入外交部翻译室,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外交生涯。
值得一提的是,杨洁篪之所以在那个时期前往英国学习,还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。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功取代了中华民国在联合国的席位,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后,主管当时外交事务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,对于未来外交接班人才深感忧虑。
于是外交部奉命把曾在当时上海外院附中和外语学校学习了3年的原初三学生招回来,从中精选了一些人,送到英国,学习外语、政治、经济。这批人中,就包括了杨洁篪、王光亚、沙祖康、周文重、龙永图等。他们在英国学成归来后都成为了中国外交事业的中流砥柱。 作为杨洁篪的亲密搭档,王光亚先后在英国文化委员会学生中心、大西洋书院和伦敦政经学院学习。1975年回国。
而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担任首席谈判代表的龙永图,则分别就读于巴斯大学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,主修国际经济学。
另外还有在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、1983年中英香港谈判中担任翻译的张幼云,也是巴斯大学的荣誉硕士。1985年时,张幼云还和丈夫一同赴伦敦出任中国大使馆的政务参赞。
巴斯大学是一所以科研为导向的英国公立研究型大学。
和威斯敏斯特大学一样,巴斯大学的口译和翻译类专业同样享誉世界,其口译笔译研究所是联合国最受推崇的三大同声翻译班之一;课程设置里,口译专业的学生还得到去联合国实习的机会。
据称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招口译时,如果是巴斯大学的毕业生,则直接可以进入最后的面试环节,不用再经历前面的笔试等。
杨洁篪等外交官们就读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(LSE)名气就更大了。
伦敦政经是英国唯一将教学与科研集中在社会、政治、经济科学领域的顶尖学校。
著名校友包括美国前总统肯尼迪、金融家索罗斯、诺贝尔奖得主罗素、20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哲学家卡尔·波普、哈耶克、蒙代尔等,国内名人则有费孝通、徐志摩、金岳霖、萧乾、林徽因等。
除外交界,还有哪些中国名人在英国读过书?
程开甲-爱丁堡大学
中国科学院院士,被誉为“两弹一星”的元勋程开甲,著有《固体物理学》《超导机理:双带理论还是成对理论》。
与外交部普遍公派留学不同的是,程老的英国深造之旅是缘于获得了李约瑟的推荐,并拿到了英国文化委员会(British Council)的奖学金。
程老在1946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攻读硕士学位,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马克斯·玻恩(Max Born),期间主要从事超导电性双带理论的研究。
在玻恩身边的4年,程开甲选择超导理论研究作为主攻方向,还结识了狄拉克、海特勒、薛定谔、谬勒、鲍威尔等科学家。
1948年他又获得博士学位,还担任了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。1950年,程开甲谢绝了玻恩教授的挽留,决定归国,投身于新中国的原子弹研制工作中。
程开甲在2018年当选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;2018年11月17日上午病逝北京,享年100岁,后被追授“人民科学家”国家荣誉称号。
钟南山-爱丁堡大学,伦敦大学
钟南山,中国工程院院士,专长慢性阻塞性肺病及其他呼吸道病。
1979年至1981年,钟南山赴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院及伦敦大学呼吸系进修。钟南山也是中国第一批远赴英国留学的医学学生之一。
因为在抗击2019新冠疫情方面功勋卓著,他于2020年当选爱丁堡大学杰出校友。
朱光潜-爱丁堡大学,伦敦大学
在爱丁堡大学深造过的,有科学界泰斗,医学界元老,当然还有文坛巨匠;朱光潜先生就是文学方面的杰出代表。
朱光潜先生共有700万字的论著和译著,是我国近代继王国维后的一代美学宗师,在我国文学史和美学发展史上享有重要的地位。
1925年,朱光潜先生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。至于他为什么选择爱丁堡,这里也有一段轶事。朱光潜本人详细叙述赴英行程的文章《从上海到伦敦》中写道:
“我来英目的原在牛津,到英后探听,闻此校用费年需三百五十镑,而入学者又须于英文以外通晓其他两国文字,遂不能不变更原定计划。伦敦经济政治学院课程甚好,吾拟在此学心理学及社会学,然伦敦终年阴雾,车马喧聒,极不宜于读书,于是乃纳辛博森师之言来爱丁堡。”
不过,1929年朱老又转入伦敦大学,同时还在法国巴黎大学注册听讲,先后获英国文学硕士和法国国家博士学位。也是这段历时8年的英法留学时光,让他发现美学是他最感兴趣的,因为“这是文学、心理学和哲学的共同联络”。
1946年后,朱老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,讲授美学与西方文学。著有《悲剧心理学》《文艺心理学》《西方美学史》《谈美》等。
当然,每每谈及有留英经历的巨擘,也必不能遗忘掉以下诸位——
钱钟书-牛津大学
钱钟书,中国现代著名作家。钱钟书曾在英国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英文系留学。
学成归国后,钱钟书著就《围城》经典,被称为“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、最用心经营的小说,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”。
徐志摩-LSE、剑桥大学
徐志摩,中国现代诗人。徐志摩先正式就读LSE,后于1922年赴英国剑桥大学作为特别生留学,在那里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和欧美浪漫主义的影响,日后成为“新月派”掌门人。
他的一首《再别康桥》,甚至被刻在了剑桥大学校园里。
费孝通-伦敦政治经济学院(LSE)
费孝通,中国社会学家、人类学家、民族学家、社会活动家。
1936年底,费孝通赴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(LSE)学习社会人类学,师从人类学家、“民族志之父”马林诺夫斯基。他写出的《乡土中国》是中国社会学的奠基之作。
英伦投资客写在最后
在出国留学已经越来越大众化的今天,这些早期留英名人的故事现在读来,依然让人动容。
毕竟只有不断增加国际交流,才能让这个世界减少误解和刻板印象,人民和人民之间的仇恨也会更少一分。
特别在全球国际形势剧烈变化的此刻,我们更希望国与国之间依然能增进合作,各国留学生学者之间多多交流,从而碰撞出更多思想的火花。
– End –
▼